职业的年轮




我们每个人都看过树木的年轮,年轮无非是一根木头的横截面而已,普通且平庸。我在旧金山自然博物馆中看到过一棵巨大的树的年轮,那是令我震惊的一刻,是我第一次认真地仔细地去观察年轮,并思考年轮背后的自然之力。在那深深浅浅的年轮变化中,植物学家细心地附上了这个百年大树所遭遇的环境变化,它经历过洪水、火灾、干旱和虫蛀,年轮真实地记录着这些灾难,把它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身体里。当然,年轮更多地记录着那些平淡的时光,夏天的长短,冬季的到来有没有提前,那一年的雨量是否充沛等,而这些精准的记录为植物学家、气象学家和地质学家提供了最为真实的数据样本。年轮的记录从这棵树诞生之日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它倒下的那一天。

我站在那个巨大的年轮面前,被大自然独特的魅力打动,更陷入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思考中。我是如何一点一点成长的?我的职业生涯又有着怎样的年轮?

如同分析树木的年轮一样,对自己人生的“年轮”进行观察,也能获得很多收获。我通过对自己作品的阶段性分析,总结出三个发展阶段。这个总结非常笼统,我猜绝大部分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成长过程,具有普遍性,并不是什么有新意的解读。但,我认为这个总结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让我们更清楚地去观察自己的发展曲线,回味每个阶段带给我们的感受,客观地看待不同阶段对人生产生的影响。

第一个阶段:探索期。任何新事物在发展初期都是探索阶段,设计之于设计师也是一样的。人在婴儿时期,“什么都想抓住往嘴里面放”,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探索阶段里更多的是在实践当中去寻找乐趣和快感,也就是做实验,大量地做实验,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条件地去寻找可能性。这个时期,我们分不清创作与需求的界限,或者说,即使有自觉意识去尝试分清,但是心中的概念仍是非常模糊的。

我在职业生涯的前五年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中,我不知道设计是什么?隐约地有个概念:觉得设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绪,它天马行空,它无所不能…只不过,客户不知道它的魅力,客户忌惮它的力量。

第二阶段:挫败期,也是一个反省期。人类在青春期快速成长的时候,或者身体快速变胖时,身体会产生生长纹,就是皮肤没能经受身体的变化,产生断裂的横纹,它就像一道道伤疤一样长在我们的皮肤上,但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不会觉得害怕,因为我们知道这是生长的印记。我在这个阶段里经常碰壁,受到大量的质疑和嘲讽。我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设计的奥秘,但为什么永远碰不到欣赏它的客户?为什么客户总是让我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做自己?更何况,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这个结果不可能好啊!接下来是一段非常漫长的迷茫期,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做,好像怎么做都是错的。

多年后,当我从这个挫败期挣扎出来,才明白这其实是个必然的成长阶段,经历的错多了,才逐渐知道什么是对的。从结果上看,我似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但,其实上并不是我找到的,而是熬出来的。我在看其他设计师的经历时,也有与我相似的经历。服部一成,是我最喜欢的日本设计师之一。他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在(职业生涯的)第十年出现了什么转机吗?服部一成答:“也不是。不过都做了十年,总该有所觉察了。”(来自《建构视觉文化的 13 人》,idea 编辑部 编)我看到这句话时,笑出了声。我们的感觉太相似了,那种“求之不得”的感觉真的让人无奈啊。

事实上,我最终觉察到的道理很简单,现在就可以分享给大家:设计更多是为了沟通,为了有效地传递信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通过图像与和文字去读取内容。我明白了我将要做的设计,不再是诗歌,也不是散文,应该是说明性文字,是大家读得懂的记叙文,要努力地把故事讲清楚,当然尽可能生动些,最好能让大家坐的久一些,把整段故事听完。差不多用了十年,我才慢慢明白这个道理。或许,我从做设计的第一天起,就隐约知道这个道理,可不去折腾那十几年,自己不会甘心啊。同时,在探索期和挫败期,我学习到很多,感受到很多,也经历了很多自由和美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我相信,不经历这些周折,我也不知道自己将会去向那里,适合什么。我从没有感叹过被自己浪费掉的时间,甚至我很庆幸自己走了那么多弯路,让我知道,什么是路。

第三个阶段:成熟期。当我知道设计该怎么做之后,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压力,我觉得这代表着我已经进入成熟期。如果我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就好好做吧!肯定还是希望越做越好,在现有的基础上,在已知的方向上,去追求更高的理解。随着我们对一门学科的了解越来越深,也会发现其实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多,小小的门进去竟然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

接下来,可能又要面对三阶段的循环:探索、挫败、成熟。是的,重新探索,重新经历挫败,重新获得成熟。这样的周而复始,推动我们的人生形成一圈一圈的年轮,记录着一路上的感受,永不停歇,直到我们离开自己的职业。

今时今日,当我再看自己曾经做的一些设计,我会努力地回想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可能对当年那个作品的评价不会太高,但是,如果从作品年轮的角度去看的话,我觉得它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不同阶段的作品就像一个一个的标本,思想的标本,清晰而立体地记载着我对设计的理解,我可以去解读它——解读一个曾经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