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设计




在我刚刚从事设计的前几年,我妈常常问我:你在做什么?到底什么是设计?我换着方式跟她解释,说设计就是包装,包装企业、包装产品、包装演唱会。她说,那是不是画画的?我说,不是,我不是画画的,画画的人有自己的专业。她接着问,那你的专业是什么?……是啊?我的专业是什么呢?后来我为了让她明白我在做什么,会经常送她一些我做的设计,从海报到小册子,从产品包装到唱片,尝试用设计的“结果”去解释:这些东西都是设计。不过,她到今天还是不明白“设计”到底是个什么专业。说来惭愧,我做了二十多年的设计,仍然很难用几句话把设计是什么讲清楚。

这个社会中有很多职业,像医生、教师、消防员、摄影师、作家、演员,这些职业非常容易理解,一个五岁的小孩都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但为什么设计师这个职业那么难以理解呢?对于从事设计工作的我们,真的能把设计这个职业解释清楚吗?我想之所以“设计”这个概念那么难懂,是因为我们对设计这个工作的理解分歧很大,误会很多,同时,设计表现出的样式又是千差万别的,导致人们很难分清什么是设计,什么不是设计?

什么是设计?这是个争议性很大,且无法证伪的问题。我试着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解释我是怎么理解设计的,其中必然有一些见解是片面的,不能作为盖棺定论的解释。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并通过实践去验证自己的看法。只有我们懂了什么是设计,我们才能正确看待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职业,也只有我们懂了什么是设计,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当我们去书店购买设计类的书籍时,设计的分类在艺术一栏。没错,如果从高校的设计教育来看,设计专业(确切地说是视觉传达)也归属于艺术类,那是为什么大部分设计从业者都毕业于美术学院,或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相关专业。并且,从设计提供的服务来看,确实有很多图案、图形、造型和色彩,这些是与艺术有着非常直接关联的。甚至,我们在谈论设计师时,也更愿意以一个准艺术家的身份去了解这个人,去聊他的艺术追求、去看他的创作风格。所以,设计是艺术的分支吗?我认为不是,或许设计与艺术确实有着表象的相似性,但设计并非属于艺术的一部分。以下是我的理由。

艺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思想系统,且艺术的影响、艺术的传承、艺术的教育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艺术是人类文化基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早在艺术诞生之前,人类就开始懂得设计(当然这时并没有设计这个职业概念),并利用设计去改变人类生存状况了。从原始人用石头和木棍制作出第一根标枪起,工业设计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从人类开始意识到需要用动物毛皮为身体保暖起,服装设计便因此而诞生;从穴居人找到一块巨石去堵住岩洞做门时,建筑设计就开始产生了…设计诞生于人类生活的“基本功能需求”,并在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发展出美观需求、价值需求以及识别需求等更高级的“社会性需求”。

社会性需求,就是符合社会通行标准的,更利于维护发展群体生活而产生的规则。我们以钞票的设计为例来理解什么是社会性需求。首先钞票的设计是国家社会文化的缩影,钞票上精致的图案以及细腻的纹样用于体现美观需求;其次钞票上出现的人物、风景、物件、动物或抽象符号等图像内容用于传递其背后的人文价值需求;以及,不同面值的钞票通常以不同色彩和图案去表现,这就是钞票本身的识别设计需求,当然,不同国家的钞票有着不同的样式,甚至在尺寸、材料和工艺的选择上也表现出差异性,这种区别(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也是一种具有识别性的设计。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基本功能需求的认识,以及全球钞票都在认同并执行着钞票本身的社会性需求,所以,我们在不经过任何提示下,都能通过简单的几个特征去认出这张纸是钞票,并有可能通过上面的文字和内容来确认它的身份以及价值——简单地说,这就是设计,这就是设计的功能。

我们从钞票的基本功能需求到社会性需求的解读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设计是基于人类生活的基本所需,并通过社会性思考去满足该需求下复杂需求的一种行为,而这与艺术所强调的自我价值是完全不同的。设计诞生于日常需要,而并非诞生于艺术装饰;设计服务于社会生活,其中包括了具有艺术思维的某种设计,但目的不是设计中的艺术性。

事实上,几乎所有人类在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在使用前(展示前、销售前)都是经过了设计的。我们使用的剪刀,一张白色的 A4 纸,装在墙壁上的电灯开关,尽管看上都没有设计的痕迹,但却都是设计师设计的结果。剪刀上,与手指接触部分的把手圆孔是大还是小,材料是金属还是塑料,是红色还是蓝色,这些都是设计师设计之后的结果。如果你想自己锻造一把剪刀,不想“被别人设计”,无论你在制作前是否有张图纸,都会在大脑中形成一把剪刀的样式,而这时这个样式在大脑中形成的过程,就是设计,而你本人就是设计师。一张白色的 A4 纸,它的尺寸是设计过的,甚至可以说它的尺寸就是某个设计标准。同时,白色也是设计的一部分,有冷白也有本白,如何通过制纸的工艺达成预想的设计结果,是工程师与设计师合作的结果。墙上的开关,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但当我们对比观察后就会发现,无论是釉面的亮度、色彩的纯度、细节处理的方式,以及开关闭合产生的手感和声响,都是结构设计师(也称结构工程师)设计出来的。只不过它们在我们生活中存在感比较低,我们通常不会留意这些产品,就忽略了它们的设计价值。

我们都习惯了在驾驶时,通过路牌和交通灯去辨别方向。标记在公路上大大的方向箭头,以及出现在公路两侧的各种方位指示都是设计的结果,甚至为了让夜间行驶的司机更容易看清路牌上的指示而使用的特殊油墨,也是一种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我们不知道这个设计师是谁,但他的设计大大地优化了司机的驾驶体验,提供了更有效的安全保障,这就是设计的意义。

抛开经过职业训练的专业设计师不谈,其实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做着设计。从打开 word 文档敲下第一行字起,你选了喜欢的字体和字号,这就是做平面设计;回到家里,把鞋子按照高低不同排放到鞋柜里,这就是做展陈设计;去家居商场,挑选了一个新的半遮光窗帘,你此刻是在做室内设计。“人人都在做设计”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很多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素人,在设计能力的表现上完胜专业设计师。我曾住在北京的一条胡同里,胡同口有一家小小的便民蔬果店,到了冬天店主会把蔬菜水果挪到屋子里以免冻坏,就在门外挂上一块正方形的红色牌子,以菱形的角度悬挂,上面写着四个毛笔字:屋内有菜。我每次经过都会看到这块红色的牌子,非常显眼,更绝的是毛笔字写得“蛮横决绝”、“大气凛然”,有一股霸道的市井气,在胡同里显得非常温暖,富有有人情味儿。我作为一个工作了 20 年的专业设计师,如果让我去设计这块牌子,我可能真的会输给这位店主,可是他却是一个一天设计都没学过,甚至连“设计”是什么都讲不清的素人。

任何人都可以做设计,任何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设计师”,只要有人类生活的痕迹,设计便无处不在。说到我们今天常常谈到的“设计”,这个词固然是新生词汇,从日本引进到中国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它是伴随着现代商业的建立而产生的一个新兴职业,其责任和目的就是以更专业、更科学的方式去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有效的、卓越的应用体验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因为设计师的职业属性与时代密切相关,与工业和科技文明的发展牢不可分,这使得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改变。我们今天熟知的平面设计的流行是基于现代印刷技术的普及,图形界面设计师的走俏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都是技术推动应用场景的变化而带来新的职业范围定义,但设计师的职业属性从未改变过: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应用体验,满足人们在不同生活工作场景下的需求。未来,设计师的职业定义必然会迎来新的变化,设计师将要面对的用户场景也将会是前所未有的,设计就是这样一个工作内容和需求不断变化的职业,那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去概括“设计是什么”,因为对设计理解并来源于我们曾经的历史经验,而在于,面对今天人们当下的需求时,设计该做出怎样的定义和调整。

当我们谈到什么是设计时,我希望大家能从人类生活、社会活动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是设计。同样,当我们谈到设计师时,我也希望大家能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去理解设计师这个职业群体。

“在你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前,都能看到或感受到设计的存在,而设计师的工作还远不止于此”——下次再有人问起“设计是什么”时,你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式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