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设计与无设计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来说,我上文提到的“屋内有菜”绝对算不上是有“设计感”的设计。同样,一块标有慢行的路牌也称不上有设计感的设计,一只白色的骨瓷碗做了什么设计。事实上这就是公众对设计的理解误区,是把“设计感”错误地理解为“装饰性”的一种常见认知问题。当一件物品缺乏装饰性时,就会被解读为“无设计”。而这种错误的认识恰好导致了装饰性语言的滥用,以至于在很多不该体现装饰时、不该强调设计时、不该应用花纹时,为了追求看得见的设计,为了突出设计感,而将设计简单地理解成为吸引眼球的装饰,造成用户的困扰,明明费劲心力做了设计,却得到了相反的效果。

到底什么是设计感?这又是一个非常难解释的问题,跟“什么是设计”一样,设计感的定义是非常宽泛的,它既有显性的容易被察觉的一面,又有隐性的只能凭借专业和敏锐去感受的一面。屋内有菜,这简单甚至粗糙的四个字为什么在普通人看来只是随处可见的廉价招牌,而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感呢?我希望能用这一章为大家讲清楚其中的缘由。但在此之前,我希望大家能忘掉从前的视觉经验,以更为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设计。设计不是为了装饰而装饰,很多设计就是以安静的、不易被察觉的方式存在。是的,那些不易察觉的设计感通常会被人们解读为“没有设计”,也就是无设计,为什么会有无设计的设计呢?按照我在上文中对设计意义的定义,其实并不存在“无设计”的设计,无设计只是在设计感的呈现上选择了与“有设计”不同的表达方式,无设计只是在装饰性语言上选择了回避。

餐厅中精美艺术的菜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越是高档的餐厅,菜牌的设计就越是精美,从菜肴的拍摄到概念的呈现,从装订到纸张,每个细节都传递着这家餐厅的品味和气质。顾客在点菜时,翻看着精美厚重的菜牌,菜还没上,口水已经流出来了。对于刚刚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来说,这种菜牌是非常新奇的,不是说欧美的餐厅完全不使用带有照片的菜牌,而是绝大部分时候,欧美餐厅的菜牌就是简单的几张硬纸,跟中国菜牌比起来真的是“无设计”。抛开餐饮文化本身的差异不谈,我站在设计专业的角度,以设计需求作为原点来谈谈为什么中国菜牌有设计,而欧美菜牌无设计。

我们先看欧美餐厅菜牌的特点,名称都是非常直白,一目了然的,比如:煎比目鱼配鹰嘴豆泥,配料橄榄烤蒜青豆洋葱,这很容易理解,确实不太需要提供照片。当然,也有一些菜品的命名不那么直接,比如:凯撒沙拉(注意:这个凯撒只是一名主厨,可不是我们熟悉的罗马凯撒大帝)也会有一行小字的标注,把生菜、面包粒、帕玛森奶酪和鸡蛋的配料写上去。还有一些餐厅,会把菜的分量也写上去,方便点菜的顾客判断食量。再来看看中国餐厅菜牌的特点,中国的菜命名有很多是非常意象化的,同时随着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在菜品的命名上,逐渐诗意。即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家常菜,其实单从名字来看,也很难理解其含义。比如:“红烧狮子头”“松鼠桂鱼”“素鸭”,单说素鸭这道菜,上海人当然熟悉,可很多北方人一定猜不到,素鸭其实是豆腐的一种做法,跟鸭子没有半毛钱关系。狮子头跟狮子当然也没关系,松鼠桂鱼里更不会有松鼠。对于没有吃过这道菜的人,点菜时是不是需要一张照片呢?

不同的文化环境造就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形成不同的形式内容。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的餐厅里需要一本带照片的菜牌,不然顾客就得一道菜一道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同样,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能理解为什么中国餐厅里的菜牌越来越精美,因为当有了图像以后,在装订方式上、在图片展示方式上、在印刷标准上都将成为品质的象征,而这时,设计感将变成非常重要的观看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有设计”。

而欧美餐厅菜牌其实只是一本标着价格的索引目录,像翻看电话号码本一样,牛肉还是鱼肉,南瓜还是西红柿,约翰还是凯撒… 不存在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偏差,是更加直白的信息交流方式。鉴于这样的原因,欧美餐厅的菜牌便放弃了成本高昂、更新复杂的图片阅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明了、直白高效的几张纸几行字的文本阅读方式。那也就是为什么欧美餐厅的菜牌看上去是“无设计”的。相较于中国餐厅的精美菜牌,欧美的文本菜牌在设计感的呈现上是几近于裸色的,甚至对比之下有几分寒酸,但,这并不意味着文本菜牌的设计是敷衍的产物。在纸张的选择上、标识的造型上、字体的风格以及排版上,不同餐厅的文本菜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意大利风格、西班牙风格、希腊风格都能在这几页简单的排列中得以体现,所以,这样的设计自然不应该粗暴地被归类于无设计——当然,是否能感受到其中微妙的区别,是否能分辨不同纸张的特殊质感,是否能看得出两种不同白色的冷暖差异,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甚至我认为对于绝大部分公众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敏锐的设计鉴赏者。

我们说完了餐厅的菜牌,再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是设计感”?针对中国餐厅的标准,设计感就是精美的图片和装帧;针对欧美餐厅的标准,设计感就是清晰的文本和排版。设计感是针对不同环境和需求而定义的形式标准,无论复杂还是简洁,无论强调装饰还是功能,无论喧嚣还是安静,设计感始终是服务于内容的,而设计感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强度与形式,则完全取决于如何与目标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图片也好,文本也罢,都是基于更有效且更细致服务于目标群体而采取的手段,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感在不同的场景下、在不同的人群中,完成了共同的使命——让顾客顺利地点菜,开心地就餐。

而所谓的有设计和无设计,是人们基于装饰程度、设计的显性程度做出的简化分类:容易看得出来的设计是有设计的,不容易看出来的设计则是无设计的。这样的认知方式,有可能会长期且普遍的存在于公众群体中,就像对味道的分类一样:辣的和不辣的。但是,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设计在很多时候以及很多情景下必须要展示出克制和安静的一面,以及非常活跃和显性的设计感背后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设计的有无去谈设计感,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有无,只涉及到程度的强弱,而并未展开设计感的可能性。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设计感的定义实在是宽泛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设计感的解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已经完全适应了图片菜牌的人,第一次看到欧美餐厅中的文本菜牌,会产生怎样的感觉?我希望大家能开放性地去思考这个设计感的变化而带来的感受问题。

正如,在互联网上一直热议的某个关于设计趋势的题目:近几年来大量奢侈品品牌重新设计标识,去掉了很多个性化(或时代感)的语言,呈现出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相似性和风格的趋同。你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题目,这题目背后思考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谈到的设计感的选择问题。产生这样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从市场发展策略来看,品牌名称的读取速度优先级逐渐高于标识的装饰细节;基于越来越多的屏幕显示环境,标识的显示尺寸越变越小,于是选择更容易识别的方式来精简设计语言,避免产生模糊不清的识别障碍;以及年轻一代消费者审美趋势的变化等…还有很多不易归纳总结的个体因素,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回到我们关注的问题上来,通过这个现象来思考设计感的目的和功能到底是什么。我想提示大家的是,这一众品牌并不是将标识从有设计改向无设计,也不是在削减设计感,而是试图去重新选择设计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下,针对悄然改变的消费环境,而做出的更符合未来品牌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调整。

标识与菜牌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顾客;照片与文本,也都是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沟通的责任。屋内有菜,那块红色的廉价招牌,当然不是标准定义中的“好设计”,它平庸简陋,甚至有点丑,但它所使用的设计感热烈且真诚,误打误撞的几笔歪字更是把邻里街坊的温暖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配合上北京冬天的风,这个不怎么样的设计,真是有灵魂有温度的好设计,而它所表现出来的“设计感”是恰到好处的——有趣的是,它并没有“经过设计”。